张翊轩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天津人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。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读书。
获奖感言
我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,幸运当选是师长同学的鼓励,有太多同学值得我学习。只能深深感激父母、母校、师长、同窗,把自己的生命熔铸于国家民族的未来,为孩子们求知的眼神,为劳动者拼搏的身影,为那些还没获得幸福的人们——惟期暗夜承薪火,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。
人生信条
把生命献给党的伟大事业
吉大四年,心怀理想、追求卓越,张翊轩不仅学习成绩保持四年专业第一,而且在工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。“不要追求任何一位十佳大学生的人生,去追求你自己的人生,做你自己的选择。” 张翊轩强调每个人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人生,做出自己的选择,这并不是庸俗意义上的“活出你自己”,而是一种千帆归来、风景看遍后,真正意义上的选择。“怎么做选择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承担选择带来的那一份责任,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党的事业中。”
求知若渴 追求卓越
张翊轩心中的哲学种子播种于高一,七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, 张翊轩听了一节孙正聿教授的课,这堂课对他影响很深,坚定了他报考吉林大学的决心。“梁漱溟先生有个判断‘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’。我本人很认同梁先生,如何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,何以阐旧邦以辅新命,为党的事业注入精神力量,这都需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也是我选择哲学专业的理由。” 张翊轩说道。怀着对哲学社会学的热爱,张翊轩来到吉林大学哲学系后,对学科和老师产生了极为深厚的感情。“学术精神与地理位置、经济政治无关,我很幸运来到吉大哲学系,更幸运的是,有这么多好老师在自己身边:他们不追求职称,不看重论文数量。他们可以用二十年完成一本书,手术后坐轮椅来为学生上课,深夜两三点还给学生解答疑惑,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呵护在教案、课堂、微信、寝室里随处可见。我坚定地选择在哲学专业继续深造,这和老师们对学生的爱护是分不开的。” 张翊轩深情地说。
谈到学习经验,张翊轩笑称“就是玩命,没别的。”你或许曾经在校园里见到一个走路都在看书的男生,但或许你不知道他就是几年后的十佳大学生之一。张翊轩每年大概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,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。前三个学期他甚至走路都在看资料、听英语,长春的冬天雪虐风饕,他尝试过拿手机,手机冻没电了;尝试过拿书,大雪把书打湿……最后他想出一个主意:拿一个透明塑料皮的夹子,把打印出来的资料夹在里面,走点背点,一晃四年就是这么过来的。
张翊轩的学习成绩四年专业第一,保研成绩绩点3.94,加权平均分92.97;总绩点3.92,均分92.77,雅思成绩7.0,课程成绩95分以上共计17科。曾获国家奖学金、“吕振羽奖学金”等学业荣誉,现已保送北京大学哲学系,师从已故学界泰斗冯友兰先生的弟子——王博先生。但是,他从来不满足于所谓的分数高,他说:“分数不代表学术水平,作为一名学习哲学的学生,身上的责任如果不能被发觉,肩上的使命若不能被担当,所走的路又有什么意义?”
他珍惜每次学术研究的机会,负责1项“挑战杯”学术项目,参与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学术项目《我国基层环保政策执行研究——以长春市秸秆禁焚为例》;负责《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再阐释——以埃蒂安·巴利巴尔的再翻译为视角》项目工作,翻译《The Philosophy of Marx》一书中意识形态理论相关部分。
他的2篇学术论文《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教育必要性论析》及《“低头族”问题辨析》发表于省级刊物。1篇文章《建设美丽新长春,有我》发表于《当代长春》。1篇文章《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 青年学子砥砺前行》发表于“中华全国学联”微信公众号。学术论文 《野心的贯彻——论哲学的理论性质》入选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 “边缘处的哲学”会议(均为独立作者)。学以求真,他于2016年12月 被聘为“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首席代表”,转年2月赴哈佛大学交流。他还获得了吉林大学党团理论骨干知识竞赛一等奖,吉林省“学宪法,讲宪法”演讲比赛一等奖。
在学术科研、理论实践等方面,张翊轩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,在这条追求学术进步的道路上,他的学术视野得到拓展,专业知识得到丰富,为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和经验基础。
永葆初心 追梦使命
张翊轩入选“求实思源”优秀学生培养计划,代表吉林大学参加 “思源论坛”,并赴新加坡、马来西亚交流学习。当选校学生会主席后,张翊轩参加全国学联主席团会议并做主题发言;受邀参加“百校青年才俊话西安”论坛做主题发言并接受《西安日报》《西安晚报》专访;进入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(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)学习共计一年半,赴延安调研贫困县扶贫工作。他把所学传递给更多人,面向学生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共6场;在举办系列研讨会后,推行吉林大学“以人才为导向的学生会组织改革” “院校联动”等改革举措,为党培养青年后备人才。“一个大学的学生组织就是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,要把握的从不是当下的活动和业绩,而是民族的未来——这是我担任学生会主席始终不敢忘记的。” 张翊轩如是说。
任学生会主席期间,他在“五四”运动99周年发起了54期党的理论集体学习,组织学生研读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《共产党宣言》等经典读本,“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精神,认同马克思的理论,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”。仅有理论学习还不够,张翊轩又于“中华全国学联”网络平台倡议47场 “践行党的精神行动月”实践活动,倡议高校学子践行党的精神,鼓励学生做好小事。其中有为小学生宣讲党的思想,为环卫工人送去一份早餐,与食堂大妈微笑合影,为孤儿送去温暖等。
“吉林大学的体量很大,我们有大约72000名在校生,40000名本科生,这意味着在吉林大学出现的问题,几乎都会在全国高校出现;据之产生的解决方案,也是能够推行到同类高校中的。”作为一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,张翊轩的视野从不局限于本校,而是看到了全国高校与吉大一般与特殊的规律。他还指出,学生会的初心和使命需要从 “一二·九”学生运动中探寻。今天的我们如果忘记了去思考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问题,而是选择去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那么就是丢失了初心、忘记了使命。“我从来不敢认为自己做的多么好,说的诗意一点,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他如是说。
党需要我去哪里 背上行囊就去哪里
以其所学公之于世,以其所志献之于身。张翊轩坚持志愿服务,他赴陕西洋县支教调研,完成调研报告《从洋县的初中支教活动出发——对洋县教育及其模式的反思》。去洋县支教,张翊轩本以为自己准备了两个多月已经比较充分了,但是没有想到实际情况与预想的不一样,这意味着支教和调研的思路要完全改变,那个时候他和团队基本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给孩子们备课,思考针对不同的年龄、不同的情况怎样因材施教。张翊轩说,网上对支教的非议必须被重视,所以他也常常思考所谓志愿者到底改变了什么、到底意义何在,“抱着没有功利的态度去做,坦诚接受所有人的批评。做志愿活动不代表你可以自诩这件事多有意义。如果要讲意义,也许是回应自己良心的呼唤,并为更多人的精神种下一颗种子。这颗种子可能是上更好的大学,去过更好的生活,成为更好的人,我们要明白,这颗种子有可能永远不发芽,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不播种。”一个志愿者真正的追求,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志愿者。
除了志愿活动,他还曾作为主演之一参演电视剧《一个姑爷半个儿》,对艺术的追求让他获长春市“抢抓机遇、创新发展”演讲大赛金奖、特等奖、最具表现力奖。快板、朗诵、主持、声乐让他真正成为合格的志愿者,赴社区、山区、养老院进行公益演出近百场。他发起“新时代青年大学习1+5工程”,1名学生党员带领5名少先队员进行时政宣讲、志愿服务、社会调研三位一体的长期培养,双向培养新时代的少年先锋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,被中青在线、长春新闻、《新文化报》报道。
他组织农民工子女加入“圆梦大学”“电子产品外的蓝天白云”,关爱自闭症儿童,环境保护宣讲等活动;曾坚持每周为农民工子女补习功课,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共计1年,创建志愿服务团体“学习雷锋活动小组”。他被评为“新时代长春青年先锋”、“吉林大学优秀志愿者” 、“吉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”、吉林大学军训“先进个人”、“优秀学生干部”。但他真正自豪的从不是荣誉,而是自己从未忘记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的誓言;是他口中的信仰:“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,背上行囊就去哪里”。
张翊轩在卸任校学生会主席时同师妹师弟们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你在不在学生会,在多久,这都不重要;重要的是若干年后,你成了这个国家社会的中流砥柱,或这世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,当你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,你会愿意选择正义及更多人的幸福,哪怕换来的仅仅是挫折。若如此,你就领悟了脚下这片土地最高贵的秘密,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就在那一刻,都值得了。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如是选择。”
“无论波平如镜还是惊涛裂岸,都不能忘了那些孩子们求知的眼神,在城市和山村;劳动者拼搏的身影,在清晨和黄昏;那些还未获得幸福的人们,在寒冬和初春”,这就是张翊轩对自己的要求,“让生命融于国家民族的未来,献给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,又有什么别的生活更值得去过吗?”
“以身许山河,把生命献给党伟大的事业”他如是说,如此希冀,又如此前行着。
版权所有 ©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 吉ICP备0600298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