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大学大三女生张洋说:“我们总会毕业,如果能亲手绘制一幅院校的地图,即使毕业了,我们的回忆或是思念也可以有物依附。”
初入吉大
画了一栋校园建筑参赛
近日,由吉林大学“暖僖”创意文化社出品的Q版吉林大学地图在网上迅速蹿红,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。不少吉大学子纷纷留言预订。
作为手绘吉大地图的创作者,张洋目前作为交换生正在厦门大学进行交流。
“我是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学生,创作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个纪念。”电话另一端,张洋饶有兴致,侃侃而谈。
初入吉大,张洋就参加了一场“手绘明信片大赛”,当时就是“暖僖”创意文化社举办的,后来,她因为发挥出色顺利进入该社团,并在一年后成为了社团的第二任社长。
“当时的参赛作品就是画着校园建筑物的明信片,得到了很多人肯定,也是从那时开始便着迷了。”张洋说,后来,她和当时的社长张馨月商量,有了最初手绘吉大校园地图的想法。
一个校区地图
整整画了两个月
因为身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,张洋手绘吉大地图的起点就定在了这里。
“当时画的第一张建筑图就是经济信息楼,因为总在这个楼里上课。”张洋说,在创作的最初阶段,每到周末或有空闲的时间,她就背上画板,徜徉在校园的各个角落,一画就是几个小时。很多时候,完成作品时,她的腿脚都已经酸软了。
“我从小就喜欢画画,用来装点自己的生活,但没系统学过。上大学以后,因为学的是广告学专业,才正式接触绘画。”张洋说,如果想要制作校园地图,首先要把校园里的建筑物都画一遍,然后再根据不同位置合并到一起,否则画出来的图你都不知道是哪。
仅仅中心校区的地图,她就画了整整两个月。
手稿比三本新华字典摞起来还高
“母校有6个校区,7个校园,我就想把所有校园都画下来,这样才能称作完整的手绘吉大地图。”张洋说,虽然想法是美好的,但过程是曲折的,她差点半途而废。
“首先各个校区太分散了,比如和平校区,我要倒两趟车,花费一个多小时才能到。大一的课程又比较多,真的挺累的。”张洋说。除了劳累,最让她崩溃的就是校园建筑的归属问题,“还是和平校区,校园中间隔着好几条马路,我都分不清哪个楼是学校的,哪个楼是住宅……”
好在她最终咬着牙坚持下来了。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,她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,手稿比三本新华字典摞起来还要高。
“我走遍了吉林大学的六大校区,按照实地路线及建筑绘制出了全景地图。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一份情感,也希望通过印刷和发行与更多人分享相似的心情……”张洋说。
新民校区
位于市中心,是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所在地,现在是吉林大学医学部。教学楼庄严、肃穆,曾经是伪满洲国的办公用楼。现在焕发出少有的自然、清新,常见小松鼠在校园里穿梭。
朝阳校区
原长春科技大学所在地,标志性建筑地质宫是在溥仪“皇宫”基础上建造的,现在是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南湖校区
原长春邮电学院所在地,坐落在公园旁边,有花园式校园之称。
南岭校区
原吉林工业大学所在地。一条平直的中央大道很长很长,几乎看不到头。体育馆棱角飞扬,极富时代特色;体育场气势十足,远远看去像是奥运赛场。
和平校区
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所在地,现为吉大农学部所在地。校园绿树成荫,各种建筑错落有致。
前卫校区
有两个校园,北区是原吉林大学老校园,建筑古朴大方;南区全部由现代化大楼组成。
给回忆或思念一个依附
“手绘吉大地图其实在大一下学期就完成了,但一直是以明信片的方式发行的。”张洋说,真正想要把这些地图都整合到一起,是到了厦大之后。厦大去年的入学通知书上就附带这样一张手绘地图。
在厦大期间,张洋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手绘作品,把6个校区共计7张校园地图排在了三折页的卡片上。“我希望吉大人可以把它带在身边,作为纪念品或者礼物送给朋友。”
作品完成后,她第一时间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在厦大的朋友。“她们都很喜欢,很多同学没到过吉大,但是通过地图,她们也了解到我的母校有那么多校区……”
“我们都希望当我们在回忆或是思念的时候可以有物依附,而手绘的母校地图,就是我关于母校最美好的回忆。”作为吉大学子,听得出张洋非常骄傲。
版权所有 ©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 吉ICP备06002985号